“恰”似寒光遇骄阳
恰恰依村跑出脱贫致富“加速度”
——记哈密市残联、红十字会、卫健委驻伊州区德外里乡恰恰依村工作队
伊州区德外里乡恰恰依村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村子,全村233户755人,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,占总户数的23%。哈密市残联、市红十字会、市卫生监督所驻村工作队精准策,对症下药,帮助村民拓宽思路、掌握技能、实现增收。如今,在工作队的努力下,恰恰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,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、实现乡村振兴夯实了良好的基础。
“金点子”鼓起村民“钱袋子”
恰恰依村的春天,比市区晚一点到来。当其它地方的杏花、桃花凋落时,恰恰依村正是鲜花怒放、争芳吐艳的时候。每当节假日的时候,恰恰依村的几家“农家乐”里人来人往,热闹非凡。
几年前可不是这样。恰恰依村从条件艰苦的山区搬迁到伊州区南戈壁开发区后,村民们的生产方式必须由游牧向现代农业转变。但恰恰依村人多地少,如何另辟蹊径,帮助村民增收致富?现实的困境摆在了工作队和村“两委”的面前。
工作队在走访过程中,发现在这个以哈萨克族占多数的村子,民俗风情是最大的特色,于是工作队决定发展民俗旅游。在村民代表大会上,这一想法得到了村民的支持,村民们对发展农家乐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。
建档立卡贫困户托力肯·阿不扎来就是率先响应的村民之一,在工作队3000元扶持资金的帮助下,他在院子里搭建了毡房,把自己家手工制作的熏马肠、风干肉、奶疙瘩等摆上了餐桌,每当旅游旺季到来,他和妻子一起打理毡房,洗刷烤肉架,准备迎接游客。
“多亏了工作队的‘金点子’,我才走上了致富路。没想到生意这么好,仅靠这一项,我家一年就增收了10000多元。”托力肯·阿不扎来说。
截止目前,恰恰依村已开办牧家乐4家,小商店4家。工作队成了带领村民迈上发家致富道路的“领头羊”。
“小院子”造出致富“大台子”
恰恰依村每个村民家几乎都有一个面积不小的的院子,祖祖辈辈以放牧为生的村民,大多把院子当成了堆放柴草和杂物的地方,没人想过在这院子做点文章。
工作队利用周一升国旗、农牧民夜校、入户走访,对村民加大宣传,引导村民充分利用这块“金疙瘩”,发展庭院经济,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。
说归说,一些村民思想上还是有顾虑,大都持观望态度。工作队邀请农业科学技术专家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玖马江·阿吾哈尼巴依家现场授课,向村民讲解庭院种植知识,适合在庭院里种植的果木、蔬菜以及未来的市场前景等。在多次的授课以后,村民们对发展庭院经济充满了信心。
工作队帮助玖马江·阿吾哈尼巴依清理了房前屋后的杂草和垃圾,按技术专家的要求,挖了标准的葡萄沟,施上农家肥,并帮他购买了40棵蓝宝石品种的葡萄苗并进行了栽种。其他村民也都在各自的庭院栽种了葡萄、苹果、香梨等果树,截止目前有50多户发展了庭院经济,成活率都达到90%以上。
村委会主任阿尔孜别克·哈列力汗说:“种植的果树既能改善村里的生态环境,还能增加收入,也为村里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。由工作队带着我们干,要不了几年,我们都会富起来的。”
“富脑子”探出致富“新路子”
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。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,工作队不仅是满足贫困家庭的物质需要,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脱贫致富的方法。
工作队紧紧抓住农牧民夜校这个阵地,组织村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。利用冬闲时节,邀请市、区有关专家、技术人员为村民开办汽车驾驶、维修、烹任、刺绣等技能培训,提高农牧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能力。
村民海热江•阿里木汉用所学的技术开了一家汽车维修店,还在店铺附近购买了房子。“工作队教会我们掌握一技之长,我们开了眼界,长了本领,腰包也慢慢鼓起来了。”海热江•阿里木汉高兴地说。
现在村民们学习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,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询问学习技术的事情。这种观念的转变,也让很多女性有了大展拳脚的舞台。村民翟依力甫•恰依扎提虽然身患残疾,但是手巧是出了名的,她手工编织的各类小物品成了家里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;村民卡力马尼•表凉在村里卖起了衣服、鞋子等,而且还可以预约,不光方便了村民,他自己还挣了钱。截止目前,已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35人,公共服务性岗位17户30人,越来越多的村民都通过所学的技能实现了家庭的增收致富。
在工作队的努力下, 2018年农牧民人均收入14820元,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15440元,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人均收入比非贫困户的人均收入高出620元。
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,现在的恰恰依村逐渐跑出了脱贫致富的“加速度”,村民在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有劲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