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锵,锵,咚咚锵,锵,锵,咚咚锵……”夕阳西下,哈密市伊州区西河街道大营门村村民邢育新照着乐谱,一边比划,一边念念有词,完全陶醉其中。
“我已经练习锣鼓一周多了,在专业老师的指点下,鼓点基本都记住了,过几天要到区上表演,那阵势可不一般,我要好好练习,不能出现一点错误。”邢育新一脸认真地说。
大营门村位于伊州区城郊,是典型的城中村,全村共有2500余人。工作队和村“两委”在走访中了解到,随着城市发展,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,村民们普遍希望能够有地方展示自己的文艺特长,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快乐,还有助于身体健康,特别是看到别的村都能够到哈密瓜节、桑葚节表演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“村里的篮球场、足球场、文化活动中心、乡村大舞台等,硬件设施一应俱全。在现有的条件下,如何更好提升村里文艺队的水平?”这是哈密市中心医院驻村第一书记、工作队长刘道清一直思考的问题。
经过沟通,工作队摸清了村民的想法,红歌、腰鼓、锣鼓是村民们呼声较高的文艺形式,刘道清的脑海中萌发了一个想法。
“咱们在‘访惠聚’三支队伍的基础上,可以组织村民成立红歌、腰鼓、锣鼓等特色文化队,在满足村民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基础上,还能将村民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。”刘道清把成立“大营门特色文化队”的想法告诉了村党支部书记刘刚。
“对呀!这个主意好,现在咱们村的村民有热情,我们搭建好平台,可以好好展示!”刘刚激动地说。
两人一拍即合,经过细致策划后,制定了成立“大营门特色文化队”的方案,方案得到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。
5月,村里的锣鼓队、腰鼓队、文艺队及红歌演唱队成立了,队员迅速发展到500余人。工作队和村“两委”为队伍配齐了不同风格的服装和道具,并请来专业老师到村指导。村里还出台奖励办法,选派积极参加活动的村民到外地参观,大大提高了村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。
“村里的文化活动也为我提供了锻炼的机会,我现在能够独自组织几百名群众有序开展活动,最关键的是以前有一些村民我不熟悉,通过参加文化活动,我们彼此都更加熟悉了很多,其他的工作也更好开展了。”今年才任职的村干部阿不都沙拉木·艾尼说。
在村委会二楼的排练厅里,文艺队的队员们身着优雅的旗袍正在排练节目,一看见记刘道清和刘刚,队员们纷纷要求他们对排练提出建议。
文艺队队长白文花说:“工作队和村‘两委’对文艺队给予了大力支持,为我们提供了场地、演出道具、服装,现在,村民在文艺队里找到了快乐和自信。”
每到排练时间,村民沈桃华都准时赶到村委会,和姐妹们一同打腰鼓。“腰鼓队成员都是乡里乡亲,参加活动后大家在生产生活上的信息交流得更多,邻里感情越来越好。”沈桃华感慨地说。
“‘大营门特色文化队’的成立,让村民之间的关系、村民和干部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,村里有什么事,大家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非常团结,我们推动工作也更方便了!”刘刚说。
工作队和村“两委”还利用村民大舞台,不定期组织村民文艺队上台展示。同时,参加哈密市、伊州区及各乡镇组织的各类演出,激发了村民学习交流的积极性。如今的大营门村,很多村民都有自己的拿手才艺。
“以前村民们都是以家为主、各忙各的,现在大家的集体荣誉感特别强,村里讲团结的氛围更浓了。村干部热依汗古丽·乌斯曼发现小区住宅楼自来水漏水,村民们纷纷拿着桶来帮忙;70岁的村民依不拉音·艾力子女不在身边,葡萄一直没有开挖,工作队、村干部和村民们齐心协力帮他把葡萄上了架……接下来我们还将丰富特色文化队内涵,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。”刘道清说。
(哈密市“访惠聚”办公室 邢宝玉、王雯、贺华 供稿)
“新疆访惠聚”7月10日刊发